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印度教

印度教徒為多神論者,約有三千萬以上的天神(另有三億的說法),他們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具神性,山、河、樹木、花草、昆蟲、動物、甚至家中神壇罐子中的水,皆可能值得敬拜。但是他們只向一個天神敬拜。就這角度而言,又像是一神論者,或許該說是具多神論色彩的一神論。  

梵天
(Brahma)毘瑟奴(Vishnu)濕婆(Shiva)為印度三大主神,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守護」「毀滅」

印度教按職業將人分成四等級(種姓):婆羅門(Brahma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yas)首陀羅(Shudras)
婆羅門 : 印度四大階級中的最高級,專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物之人。
剎帝利 : 屬於貴族階級,通常指世間的統治者,如地區性土王、武士等貴族。
吠舍 : 包括商人與工匠。
首陀羅 : 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如清道夫等,通常也是其他三種姓的奴隸。

四種姓外,社會最低階層是賤民(the Untouchable), 又稱Panchamas,照字面解釋是「第五」的意思,為四種姓以外的人民所形成,被歸為「外人」或「外階級」

印度教徒相信靈魂不滅,認為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乃是無窮無盡的輪迴。新生命的輪迴角色乃決定於此人前世的作為與奉行印度教虔誠的程度,即印度教徒所稱的「業」(karma)如此在神、人(種姓階級)及 動物間循環不已。

虔誠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個人與永恒(「神聖大一」Divine One,又稱「梵」Brahma)合而為一的境界。這是一種不變狀態的安息,被稱為「梵我合一」,或「涅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